山东电线电缆产业大脑

资讯种类:

政策资讯

新闻动态

根据《关于加快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2024年“促进经济巩固向好、加快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政策清单(第一批)》等有关要求,为加快推动我省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数据驱动产业集群实现转型升级和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现就组织开展2024年度“产业大脑”揭榜挂帅工作通知如下
2024-04-08 申报类别: 其他
山东省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促进我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2024-03-20 申报类别: 其他
山东省
根据《关于开展全国数据资源调查的通知》(国数综资源(2024)5号)文件要求,拟调研各重点企业数据资源生产存储、流通交易、开发利用、安全等情况。
2024-02-29 申报类别: 其他
山东省
为全面推动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普及提升,制定了《全省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方案(2024-2026年)》
2024-02-27 申报类别: 其他
山东省

榜单发布!山东省开展2024年度“产业大脑”揭榜挂帅工作,涉及11个大类49个行业

榜单发布!山东省开展2024年度“产业大脑”揭榜挂帅工作,涉及11个大类49个行业各市人民政府,有关单位:根据《关于加快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2024年“促进经济巩固向好、加快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政策清单(第一批)》等有关要求,为加快推动我省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数据驱动产业集群实现转型升级和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现就组织开展2024年度“产业大脑”揭榜挂帅工作通知如下。一、“产业大脑”榜单根据山东省“产业大脑”建设工作方案(见附件1)中关于建设范围的要求,“产业大脑”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纺织服装等重点行业组织试点建设,2024年揭榜挂帅细分行业榜单共计11大类49个。二、揭榜挂帅条件(一)“产业大脑”申报主体:1.组织单位。组织揭榜单位和联合单位推动“产业大脑”建设,产业集群分布在同一个市多个县(区、市)或功能区内的,由市人民政府作为组织单位;产业集群分布在一个县(区、市)或功能区内的,由县(区、市)人民政府或功能区管委会作为组织单位。2.揭榜单位。牵头推进“产业大脑”建设,可以由组织单位指定的国有平台公司、产业集群头部企业、产业链“数字经济总部”运营机构或深耕行业的产业互联网平台公司等作为揭榜单位。揭榜单位应充分了解产业集群行业及数字化转型趋势,具有较好的资源整合能力,具备丰富的数字化平台建设运营经验。3.联合单位。产业集群骨干企业、数字化服务商等可作为联合单位共同参与“产业大脑”申报、建设和运营,联合单位原则上不超过4个。(二)“产业大脑”申报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1.具备良好的产业基础。产业集群属于国家级或省级特色产业,市场占有率较高且在全国产业布局中具有一定影响力;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集聚度和产业链健全度较高;上一年度产值原则上达到100亿元,产业影响力大、竞争力强的可适当放宽条件。2.具有较好的数据基础。获批省级工业大数据区域中心、行业中心,或规划建设满足“产业大脑”存力和算力要求的数据中心;产业集群内企业数字化程度相对较高,具备数据汇聚、治理和流通的条件。3.制定可行的建设方案。方案能够准确识别产业集群协同发展面临的关键痛点或瓶颈,以及亟需数据赋能的应用场景;科学合理规划“数据汇聚、算力调度、算法开发、服务开放”四类平台的建设内容和运营模式,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可实施性和较好的预期效益。4.明确推进和保障机制。原则上成立由组织单位分管领导任组长的“产业大脑”推进工作小组,建立工作推进机制。明确产业大脑建设的资金投入来源和资金使用计划。5.揭榜单位和联合单位近三年内无重大违法经营行为,在质量、安全、环保等方面未发生重大事故,信用状况良好(以信用中国、信用山东查询结果为准)。三、申报程序(一)组织申报。组织单位根据辖区内特色产业集群建设情况,统筹揭榜单位按照通知要求编制“产业大脑”揭榜挂帅申报书(见附件3),参照山东省“产业大脑”建设指标体系(见附件4)准备相应证明材料。纸质申报材料盖章后提交至各市人民政府(同时提交申报书电子版)。(二)初审推荐。各市人民政府负责材料初审及汇总上报,于5月10日前将推荐汇总表(见附件5)和纸质申报材料(一式贰份)、电子申报材料报送至省数字经济发展联席会议办公室。(三)评审公布。省数字经济发展联席会议办公室组织专家通过现场答辩方式进行评审(必要时进行现场考察),初步确定入围名单并进行公示,公示无异议后公布“产业大脑”试点名单。试点建设期为两年,验收通过后正式挂牌。四、其他要求(一)各市要高度重视,认真组织申报工作,严格把关、审核申报材料。原则上各市、县(市、区)和功能区的“产业大脑”申报数量不超过1个。(二)揭榜单位和联合单位应当对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严禁弄虚作假行为。(三)其他未尽事项参考《山东省“产业大脑”建设工作方案(试行)》。  联系人:蒿云鹏、安章、王俊人地  址:济南市省府前街1号综合楼电  话:0531-51782640 18953198935 15098750939邮  箱:cytjc@shandong.cn   附  件:     附件1:山东省“产业大脑”建设工作方案(试行).pdf     附件2:山东省2024年度“产业大脑”揭榜挂帅榜单.pdf     附件3:山东省“产业大脑”揭榜挂帅申报书.docx     附件4:山东省“产业大脑”建设指标体系(试行).pdf     附件5:山东省2024年度“产业大脑”揭榜挂帅项目推荐汇总表.docx     山东省数字经济发展联席会议办公室  2024年4月8日 
发布日期: 2024-04-17

山东“产业大脑”能力中心加快建设,首批重点行业“产业大脑”正式上线

  1   1  3月27日,由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主办,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支持的首届中国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大会在山东济南举办。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会长陈肇雄、山东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周立伟、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技术发展司副司长李丽、济南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谢堃出席会议并致辞。会上,山东(日照)精制茶加工、山东(梁山)专用车整车、山东港口物流等首批重点行业“产业大脑”正式上线发布并做宣传推介。去年以来,我省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纺织服装等领域,采用“揭榜挂帅”方式培育了32个“产业大脑”建设试点,部分“产业大脑”已陆续完成建设并上线运行,数据驱动的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新模式不断涌现。为进一步整合全国产业互联网平台优质资源,提升产业数据要素流通效率,由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与山东数字产业发展研究院合作共建的省级“产业大脑”能力中心服务平台正式上线运行。能力中心通过与行业“产业大脑”共建地方专区等方式,提供直通车服务、专项云服务、能力组件仓等共性能力,为行业“产业大脑”建设提供高效、便捷、优质的资源对接和数据服务,助力行业“产业大脑”提升建设运营水平。   根据规划,到2025年,围绕高端装备、新材料等6个重点行业和11条标志性产业链,山东将建设50个以上“产业大脑”。目前,山东“产业大脑”能力中心服务平台已汇聚“小快轻准”优秀数字产品957件,上架能力组件1208个,与10个行业“产业大脑”共建了地方专区,服务小微企业49500家,“专精特新”企业539家。下一步,山东“产业大脑”能力中心服务平台将链接更多行业“产业大脑”,着力打造产业集群生产关系重构的数字“生态圈”,加速形成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
发布日期: 2024-04-17

山东数经办发布关于征集“产业大脑”解决方案和数字产品的通知

关于征集“产业大脑”优秀解决方案和数字产品的通知 各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产业大脑揭榜建设单位,有关单位: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文件精神,加快推动重点行业“产业大脑”建设,现面向省内外优秀数字化服务商和有关单位,征集一批解决方案和平台化数据赋能优秀产品,加速汇聚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供给侧能力,推动优秀解决方案和数字产品在更多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中发挥作用。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征集内容   “产业大脑”是运用云计算、大模型等数字技术对产业运行全域数据进行实时汇聚、监测、治理和分析,以数据驱动“产能共享制造”“线上集采集销”“数字供应链金融”等生产经营模式创新,促进产业集群高效协同发展的新型基础设施。   本次征集围绕行业“产业大脑”建设,遴选一批技术水平先进、创新能力突出、应用成效良好的优秀解决方案和数字产品,征集方向如下:(一)“产业大脑”解决方案   面向山东省重点行业产业集群协同发展和转型需求,聚焦数据赋能场景、平台能力搭建、数据汇聚治理、数据创新应用等关键要素,提供特定行业“产业大脑”整体建设和运营解决方案,明确“产业大脑”建设路径和运营模式。(二)“产业大脑”数字产品    面向重点行业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需求,聚焦咨询服务、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质量管理、运营管理、仓储物流等过程,以云化或本地部署方式,提供小型化、快速化、轻量化、精准化的数字产品(服务),包括专项云服务、能力组件产品等。二、申报条件(一)申报主体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登记、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具有较好的经济实力、技术研发和融合创新能力,近三年内信用良好、无违法违纪行为(以信用中国、信用山东查询结果为准)。允许以联合体方式进行申报,联合单位数量不超过3家。(二)“产业大脑”解决方案应具备一定的实用性、创新性,能够清晰描述解决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痛点,聚焦特定应用场景,明确“产业大脑”建设内容、经费预算、运营模式、预期成效和实施计划,具有较强的可推广性。(三)“产业大脑”数字产品应具有较高技术水平及核心优势,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创新性和可推广性,能明确具体的适用场景,已在行业中进行批量部署应用并获得良好成效。(四)各单位申报数量不限。申报主体对申报材料的真实性负责,申报的解决方案和数字产品相关技术及专利归属申报主体、团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且无知识产权纠纷。    三、工作要求   (一)组织申报。推荐工作遵循政府引导、企业自愿原则,由各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有关行业协会等组织实施。“产业大脑”解决方案申报主体填写《“产业大脑”解决方案申报表》(附件1)。“产业大脑”数字产品申报主体填写《“产业大脑”数字产品申报表》(附件2),并登录智慧工信综合服务平台网站(http://123.233.249.212:23922/ProManager),按操作指南提报相关信息。申报材料应齐全完整、描述详实、逻辑严谨、重点突出。(二)初审推荐。省外申报主体通过有关行业协会进行推荐,央国企可直接进行申报。省内申报主体通过各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进行推荐。推荐单位须于2024年2月6日前将申报材料(含盖章扫描版、word版申报书)及汇总表(附件3)发送至联系邮箱。(三)专家评审。省数字经济发展联席会议办公室组织专家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必要时进行现场核查。(四)名单公布。对评审通过的解决方案和数字产品名单,省数字经济发展联席会议办公室通过官方网站进行发布。四、成果推广(一)积极开展宣传推广。入选的优秀解决方案和数字产品将被收录到“山东省产业大脑优秀解决方案和数字产品库”,借助全国数实融合大会系列活动等平台开展宣传推介,同时在山东省产业大脑能力中心服务平台上进行长期展示和推广。(二)支持开展规模应用。对应用效果突出的解决方案和数字产品,组织“产业大脑”建设试点和拟入库培育“产业大脑”定期开展供需对接会,推动解决方案和数字产品规模应用。(三)鼓励地方加强政策支持。对应用成效突出、具有复制推广价值的案例,鼓励各地从项目立项、建设和运营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联系人:蒿云鹏王俊人        0531-51782640  18953198935联系邮箱:cytjc@shandong.cn技术支持:马玉晓  15098750939山东省数字经济发展联席会议办公室(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代章)                      2024年1月25日  附件1.“产业大脑”解决方案申报表.docx附件2:“产业大脑”数字产品申报表.docx附件3:“产业大脑”解决方案数字产品汇总表.docx
发布日期: 2024-03-20

山东首批32个“产业大脑”揭榜挂帅立项名单揭晓

2023年,山东省数字经济发展联席会议办公室公布首批32个“产业大脑”揭榜挂帅立项名单,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装备、纺织服装等多个重点行业。依托工业门类完备、产业基础雄厚的发展优势,通过在优势产业集群率先遴选培育一批以数据要素流通应用为核心的“产业大脑”,山东将进一步提升“链主式”“链群式”产业集群的数字化能级。“产业大脑”按照“4321”总体建设思路,每个行业“产业大脑”通过构建“算力调度、数据汇聚、算法开发、服务开放”四类平台,形成“大算力、大数据、大模型”三种能力,服务政府侧和企业侧两类对象的产业治理、经营管理需求,最终形成一个支撑全省工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经济大脑”。        据介绍,“产业大脑”由山东省数字经济发展联席会议办公室组织实施,每个行业“产业大脑”确定由一个发展基础最好的市或区县承建,采用“揭榜挂帅”形式先发布榜单,再根据揭榜情况对申报单位进行评估,从而确定“产业大脑”最终建设主体。到2025年,围绕11条标志性产业链、特色产业集群和战略新兴产业集群,全省计划培育50个左右“产业大脑”。
发布日期: 2024-03-20

数据价值化是县域产业集群的“新质生产力”

01 【编者按:目前,对于驱动集群形成的动力存在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有些产业集群是依靠政府规划和引导而形成的;另一种则认为是由市场方式自发地形成的。由于政府推动性的集群最终是基于企业的行为选择,产业集群是由某些“偶然事件”(如新技术、新市场的发现、制度变革、其它集群或者大公司的生产转移等)通过外在条件触发其内在逻辑而自发地生成。为什么产业集群能够在一些区域萌生并发展,而在另一些区域即使政府有意给予政策扶持也很难培育起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呢?原因就在于产业集群的自发萌生是区位指向的。区域在集群形成之前,通常已具备一定的资源禀赋。资源禀赋不但包括物质性资源禀赋,还包括市场特征、初始的制度存量以及本地的社会资本等非物质性资源等。主要有:(1)要素禀赋。由于交通运输及其他相关交易成本的存在,企业在选址时首先考虑的就是资源的供应是否便利。因此,资源的稀缺性会使企业向生产资料以及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地区集聚,要素禀赋成为区位最初吸引企业进入的显性要素。(2)本地需求。本地需求直接决定了当地对集群初创企业产出的吸纳能力,也缩短了企业和客户的市场距离,节省了大量的流通费用。本地需求也深深影响着企业认知与诠释客户需求的能力。企业对周边需求状况最为敏感,产品在本地成功,所获得的肯定和掌声最大;文化与地缘的一致使沟通的误差降到最小;直接面对客户可充分掌握客户的处境与偏好,了解他们的精细需求,应对本地需求所需的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更低。这些都是区域内初创企业取得初步成功的关键。(3)政府在当地的制度供给。区域内形成产业集群之前的初始制度存量是区域内交易制度演进的起点。当地政府如果能提供优良的公共产品、有利的制度保障,创建安全法制、公平有信的本地创业环境、就业环境和市场竞争环境,那么区域内就会存在更多的获利机会,区域进入障碍较低,区域对初创企业将更有吸聚力。(4)企业家精神。企业家资源也是诱导集群形成的一个重要方面,熊比特认为企业家在创造和引进新的生产方法、介绍新产品、新的工业组织形式、开辟新货源、新市场等方面作用巨大。外部环境的胁迫会改变企业家的心智模式,从而影响企业家的决策行为,因此,企业家通常是响应环境变化的号召者,很多集群的形成始于企业家的某一成功决策,并且区域内初始创业者成功的“财富示范”效应也推动了创业行为在区域内的扩散,使区域内企业的数量得到迅速增加。(5)本地根植性的产业文化与社会文化。形成产业集群的地区通常存在很浓厚的产业文化氛围,很多地区在形成集群之前,那里的家家户户就曾出现过大面积的作坊式生产,人们对自己所从事的行业非常了解和热爱,大人小孩在日常生活中都能对产品的技术、市场信息津津乐道,行业秘密已经不再是秘密,共同的文化传统、行为规则和价值观促使集群内部形成一种相互信赖关系,大大减少交易费用,使企业家之间的协调与沟通容易进行,企业之间的深度劳动分工得以执行。这些资源禀赋通常具有两个共同的特点:一是它们都具有非竞争性特点和低流动性特点,难以通过要素市场公开获得,属于本地特有要素;二是这些低流动性要素因稀缺、难以模仿、不可替代而具有一定的价值,能够吸引其他可移动的要素向该地聚集。因此,拥有这些资源禀赋的区域就有了区位“粘性”,进而获得区位要素优势落差,随着时间的累积,势必会首先形成企业的物理集聚现象。区位禀赋的先天优势使空间在分布上并不是均质的,某些空间具有“粘性”,能够吸聚企业形成物理集中,但企业的集聚最终能否形成精细的分工协作网络,成长为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还要取决于产业及产品本身的特性。实践表明,日用消费品、配套产品、电子产品生产和商贸领域等产业容易形成集群。因为这些产业对企业的规模、技术、资本的要求都不高,进入壁垒较低,容易形成中小企业集聚。此外,集群产品通常也要具备产品技术上的可分性,产品的实效性和与艺术性等特性。只有当一个产品的生产过程可以被划分为明显的若干道程序时,才能够对其各道程序实行专业化分工,进而可以考虑不同的生产组织形式。假如生产某一产品的各个工序在技术上联系过于紧密,那么在一个企业内部完成生产(而不是不同企业分工合作)将是最优选择,这一产业相对地不适合形成产业集群。产品的时装性和艺术性则要求企业采取柔性制造响应多变需求,在这种环境要求下,才存在形成集群的必要性。同时,产品也存在更多的差异化机会,避免集群发展过程中众多同类企业陷入恶性竞争。集聚使区内企业拥有了低成本优势,市场范围因而逐渐扩大,大量的需求使得区域内企业对中间产品形成了规模需求。区域吸引了生产中间产品的企业进入,大企业通过纵向裂解、非核心业务或职能外包等行为,不断衍生出中间产品供应商,企业间的合作就更为广泛和深入了。但是,分工必然会带来协调分工的成本,为了减少运输成本、共享公共设施、减少信息失真和不确定性风险等,企业出于自利会选择集聚一处进行更密切的合作,以此降低分工带来的交易费用。随着分工的进一步发展,交易效率继续提高,交易行为的种类和频率大大增加,各个分工单位之间的依赖性加强,从而产生更强的节约交易费用的欲望,由此进一步促使企业向同一区位的聚集。集群要获得自我持续成长能力,集群企业的数量必须达到某种最低临界规模。只有达到某种规模,集群的总产量足以挤占生产同类产品的大型企业的市场份额,以压倒性的优势占领市场时,集群企业才能获取超额利润,以维持集群内企业的低成本优势;同时,企业在群内也可以搜寻到足够多的合作伙伴,既满足了柔性生产需要,也能够形成多元代理人结构,有效地抑制机会主义,群内各个企业之间才能出现协同效应、获得较高的效能。过了临界规模以后,新企业进入集群的速度将加快,集群分工更加精细,集群成长为柔性生产体,整体上获得了外部规模经济与外部范围经济,集群的自增强机制才开始起作用。产业集群形成的过程也是产业集群这一新的制度安排逐渐在群内扩散,传染给其他人接受,从而形成产生新制度所必需的临界多数的过程。人们偶然地响应潜在获利机会的行为,使他们发现通过这些规则体系能更好地满足其欲望,规则就会被自发地执行并被模仿。有用的规则如果被足够多的人采用,形成了一定数量(临界点)以上的大众,该规则就会变成一种传统被长期保持下去,最终会通行于整个共同体。企业在博弈过程中自发形成的习俗、惯例、伦理准则和意识形态等非正式制度,约定了商业交换的原则,促进了群内信任和互惠规范的形成,且自我实施,运行成本低,往往弥补了政府制度供给的不足,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经济行为弱嵌入社会关系的过程。在对待经济与社会的关系上,格兰诺维特提出了弱嵌入性概念,弱嵌入性一方面承认经济嵌入社会关系,另一方面则认可经济过程的自主性。基于地缘、亲缘的关系使群内交易主体之间建立了相互信任的关系,很多企业主彼此之间就是朋友甚至亲戚关系,区域内企业主体已经超越了“经济人”的范畴,更多地扮演着“经济—社会人”的角色,他们的经济行为不仅仅出于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动机,也满足了赞同、地位、归属感、权力等非经济需要,而这些动机的实现都离不开社会关系网络。因此,非正式制度的传播和复制成为企业集聚行为的“黏合剂”,巩固了企业的集聚行为,为企业间可能产生的合作扫除了制度障碍,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为集群的分工演进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促使区域逐渐形成沿着价值链的分工体系。此时,集群内企业沿着价值链形成了既竞争又合作的交易方式,基于社会资本的地域分工的初步形成,标志着集群的生成。产业集群的形成需要具备一定的外在条件,应遵循集群生成的客观规律对其进行引导和培育,而不能不顾实际产业、区域条件而言必称产业集群。地方政府可以通过识别适宜发展产业集群的区位与产业,积极有效地提供有利于产业集群形成的外部资源与制度环境,科学引导集群的生成。】02产业集群是块状经济“升级版”,是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当前,新一轮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产业集群建设成为各地抢占发展制高点的主要着力点。结合县域经济的规律特征,笔者对产业集群建设有若干粗浅思考。一、产业集群的基本经济功能产业集群的经济功能主要体现在“四个效应”:一是资源集约效应。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是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二是技术溢出效应。一方面,集群内部之间的竞争压力,能够刺激企业家的创新动力;另一方面,大量关联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有助于技术信息流动和外溢。三是区域品牌效应。产业集群一旦形成,就会产生群体广告效应。四是制度规范效应。集群内部企业关联度极高,彼此之间的关系往往是“你有我有、你强我强”。因此,很容易在集群内部形成诚信与合作的文化氛围。二、国内外产业集群建设的经验从国际上看,产业集群在许多发达国家都得到了快速发展。如美国的硅谷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和好莱坞娱乐业集群,意大利的马切拉塔皮鞋皮具产业集群和普拉特羊毛纺织产业集群,日本的丰田汽车产业集群,印度的班加罗尔电子软件产业集群等。从国内发达地区看,各地都在抢抓机遇,加快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如浙江立足区域块状经济优势,全力推动温州鞋业、海宁皮革、绍兴纺织等42个现代产业集群建设;上海抓住建设自贸区的重大机遇,着力打造国际贸易、金融服务、航运服务、专业服务、高端制造等五大主导产业;江苏先后推进产业集群品牌培育基地建设、特色产业集群创建等专项行动,产业集群已成为江苏工业的优势和亮点。尽管国内外各地区推进集群化发展的方式不同,效果也各有差别,但仍有许多共性经验可供借鉴:一是坚持因地制宜。因地制宜地制定产业集群发展战略与政策,分析地区产业基础和特征,对不同类型、不同成长阶段的集群实行不同的、有针对性的发展政策,强化和拓展产业集群的独特性,集聚发展优势产业,挖掘内生式集群。二是坚持链式发展。建立以中小企业族群为主要服务对象、以行业协会为纽带的政策支撑服务体系,促进区域内同一产业链上的企业之间、企业与政府、中介组织之间等多种主体和机构的网络化联系与合作创新,全力推动产业链式化扩张。三是坚持创新驱动。以科技创新为产业集群的灵魂,坚持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大力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加快推进产业集群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创新型高级阶段升级。四是坚持政企协作。将政府“有形的手”与市场“无形的手”有机结合,完善公共领域的支撑体系,加强劳动力教育与培训,改善基础设施,将产业集群政策与其他政策有机结合,建立政策保障和配套体系,形成一系列灵活的政策。三、推进县域产业集群建设的具体路径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组成单元,具有空间聚合度高、要素流动自由、经济活动联系紧密等优势,具有培育产业集群的良好土壤环境,从笔者所处的浙江来看,产业集群基本上是以县域甚至镇域为空间单位,形成了“一镇一品、一县一业”的产业发展格局。但是,县域经济也有其天然的缺陷,比如,资源整合能力有限、高端要素集聚能力低等。如何扬长避短,更好地推进县域产业集群建设,笔者认为要突出十个方面的重点:一是突出规划先行。规划是引领发展的龙头,是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手段。要结合区位特点、产业现状、比较优势、功能定位等因素,科学编制“1+N”的规划体系。其中,“1”就是县域产业集群总体发展规划,“N”就是若干个主导产业集群化发展规划。通过制定一系列规划,积极引导产业合理集聚和科学布局,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增强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提高支撑和带动能力提供指导。二是突出政策引导。政策是政府发挥调控作用的重要手段,要大力整合财政专项资金,探索设立产业集群发展专项资金,采取贷款贴息、专项补助、资本金投入等方式,重点支持产业集群骨干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与信息化建设、共性技术攻关、产业链的延伸等,变“漫灌”为“滴灌”,切实提高政策的精准度和有效性。三是突出队伍帮扶。推进产业集群建设,既要用好市场“无形的手”,也要重视用好政府“有形的手”。要按照“一个产业、一支队伍”的要求,分别成立专门的工作队伍,并明确各自责任,共同协调和解决产业集群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形成工作合力。四是突出专业园区支撑。与传统的综合性园区相比,专业园区(也可以是“园中园”)在促进产业集聚、要素集成、资源集约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要结合“1+N”的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从区域经济协同性、空间布局合理性和经济功能完整性出发,明确园区建设的功能定位和产业配套,以龙头企业、核心企业为主导,以产业合理布局和做长产业链为主线,着力引进和培育产业链重大项目,培育和建设成以大企业为骨干、以中小企业为配套、关联企业高度集中的产业集聚平台。五是突出重大项目带动。一个产业的培育与成长,最终都是依赖于一个个的项目。要从完善产业链、降低产业整体运营成本出发,围绕产业的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下游产业以及互补性产业,确定投资指导目录,引导项目投资方向。按照“抓大不放小”、“内生与外引并重”的思路,既重视带动作用明显的大项目建设,又重视配套功能突出的小项目建设;既重视本土企业的成长,又重视外来项目的引进,以此不断完善和优化产业链。六是突出龙头企业引领。大企业的成长是增强产业集群带动能力的关键。一方面,要对骨干企业在用地、能源、融资、劳力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引导其增加投入,扩大规模,壮大总量,做强做优,发挥好龙头企业和核心企业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要引导大企业加强与本地中小企业协作配套,发挥本地产业基础优势,形成完整的产业价值链,既能够为本地企业提供市场,又能够降低大企业的采购成本,实现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互动共荣。七是突出行业协会建设。要切实发挥行业协会在现代产业集群发展、提升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积极开展行业活动,制定行规行约,建立自律机制,遏制无序竞争,拓宽服务领域,使其成为自律和维权的机构、学习的平台、沟通政府和部门的桥梁、企业家的俱乐部以及对外学习交流的机构,从而形成行业整体竞争优势。八是突出区域品牌培育。区域品牌对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具有强有力的吸附作用,是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有力支撑。要按照“政府引导、行业协会具体抓、龙头企业挑大梁”的思路,积极推进区域品牌建设,统一技术规范、统一产品标准,形成整体品牌效应。该品牌可以在集群内部共享,并得到法律保护,具体运作则通过品牌经营、授权使用来实施。九是突出专业市场建设。产业集群的发展与专业市场的发展唇齿相依、共兴共荣,两者互为内生动力。要按照“线上、线下”同步走的思路,大力推进实体市场与网上市场建设,实现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相结合,并由单一货物交易功能向信息发布、会议展览、品牌培育、物流集散等多功能演化,汇聚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为产业集群发展打造平台,培育产业集群的生命力。十是突出公共服务配套。完善的公共服务,对降低整个产业链成本、提高市场反应灵敏度、增强集群规模效应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围绕研发、设计、营销、采购、物流、信息、金融等产业链关键环节,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方式,推动成立行业性研发中心、检测中心、采购中心、物流中心、信息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社会化、专业化、规范化服务,夯实产业集群的保障力。本文从较宏观的层面做了框架性的描绘。诚然,做好区域产业经济集群发展需要政府和各地资源的努力,对于意图加入一个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的企业尤其是成长中的企业而言,需从区域地理优势、区域品牌优势、区域人力资源成本、区域关联行业等众多维度区分,单纯的短期税收政策等或让企业在发展中遇到挫折。同时,企业也应主动根据周边资源情况协调自身产品、渠道、品牌等的建设,借势借力。
发布日期: 2024-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