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石油装备产业大脑

资讯种类:

政策资讯

新闻动态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促进我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2024-03-20 申报类别: 其他
山东省
今年3月山东将开展第二批“产业大脑”揭榜挂帅,通过在重点行业有序推进“产业大脑”建设,逐步汇聚形成山东工业经济大脑,增强工业大数据对制造业资源优化配置的驱动力。
2024-02-24 申报类别: 荣誉
山东省
推进数字重庆建设,加快构建“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核心场景,重庆拟面向工业领域推进建设一批行业产业大脑
2024-01-29 申报类别: 其他
重庆市
近日,山东省委、省政府研究推出了《2024年“促进经济巩固向好、加快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政策清单(第一批)》
2024-01-04 申报类别: 减免
山东省
山东派出开年政策“红包”!2024首批清单新推出50项!
2024-01-04 申报类别: 奖励
山东省

榜单发布!山东省开展2024年度“产业大脑”揭榜挂帅工作,涉及11个大类49个行业

榜单发布!山东省开展2024年度“产业大脑”揭榜挂帅工作,涉及11个大类49个行业各市人民政府,有关单位:根据《关于加快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2024年“促进经济巩固向好、加快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政策清单(第一批)》等有关要求,为加快推动我省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数据驱动产业集群实现转型升级和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现就组织开展2024年度“产业大脑”揭榜挂帅工作通知如下。一、“产业大脑”榜单根据山东省“产业大脑”建设工作方案(见附件1)中关于建设范围的要求,“产业大脑”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纺织服装等重点行业组织试点建设,2024年揭榜挂帅细分行业榜单共计11大类49个。二、揭榜挂帅条件(一)“产业大脑”申报主体:1.组织单位。组织揭榜单位和联合单位推动“产业大脑”建设,产业集群分布在同一个市多个县(区、市)或功能区内的,由市人民政府作为组织单位;产业集群分布在一个县(区、市)或功能区内的,由县(区、市)人民政府或功能区管委会作为组织单位。2.揭榜单位。牵头推进“产业大脑”建设,可以由组织单位指定的国有平台公司、产业集群头部企业、产业链“数字经济总部”运营机构或深耕行业的产业互联网平台公司等作为揭榜单位。揭榜单位应充分了解产业集群行业及数字化转型趋势,具有较好的资源整合能力,具备丰富的数字化平台建设运营经验。3.联合单位。产业集群骨干企业、数字化服务商等可作为联合单位共同参与“产业大脑”申报、建设和运营,联合单位原则上不超过4个。(二)“产业大脑”申报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1.具备良好的产业基础。产业集群属于国家级或省级特色产业,市场占有率较高且在全国产业布局中具有一定影响力;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集聚度和产业链健全度较高;上一年度产值原则上达到100亿元,产业影响力大、竞争力强的可适当放宽条件。2.具有较好的数据基础。获批省级工业大数据区域中心、行业中心,或规划建设满足“产业大脑”存力和算力要求的数据中心;产业集群内企业数字化程度相对较高,具备数据汇聚、治理和流通的条件。3.制定可行的建设方案。方案能够准确识别产业集群协同发展面临的关键痛点或瓶颈,以及亟需数据赋能的应用场景;科学合理规划“数据汇聚、算力调度、算法开发、服务开放”四类平台的建设内容和运营模式,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可实施性和较好的预期效益。4.明确推进和保障机制。原则上成立由组织单位分管领导任组长的“产业大脑”推进工作小组,建立工作推进机制。明确产业大脑建设的资金投入来源和资金使用计划。5.揭榜单位和联合单位近三年内无重大违法经营行为,在质量、安全、环保等方面未发生重大事故,信用状况良好(以信用中国、信用山东查询结果为准)。三、申报程序(一)组织申报。组织单位根据辖区内特色产业集群建设情况,统筹揭榜单位按照通知要求编制“产业大脑”揭榜挂帅申报书(见附件3),参照山东省“产业大脑”建设指标体系(见附件4)准备相应证明材料。纸质申报材料盖章后提交至各市人民政府(同时提交申报书电子版)。(二)初审推荐。各市人民政府负责材料初审及汇总上报,于5月10日前将推荐汇总表(见附件5)和纸质申报材料(一式贰份)、电子申报材料报送至省数字经济发展联席会议办公室。(三)评审公布。省数字经济发展联席会议办公室组织专家通过现场答辩方式进行评审(必要时进行现场考察),初步确定入围名单并进行公示,公示无异议后公布“产业大脑”试点名单。试点建设期为两年,验收通过后正式挂牌。四、其他要求(一)各市要高度重视,认真组织申报工作,严格把关、审核申报材料。原则上各市、县(市、区)和功能区的“产业大脑”申报数量不超过1个。(二)揭榜单位和联合单位应当对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严禁弄虚作假行为。(三)其他未尽事项参考《山东省“产业大脑”建设工作方案(试行)》。  联系人:蒿云鹏、安章、王俊人地  址:济南市省府前街1号综合楼电  话:0531-51782640 18953198935 15098750939邮  箱:cytjc@shandong.cn   附  件:     附件1:山东省“产业大脑”建设工作方案(试行).pdf     附件2:山东省2024年度“产业大脑”揭榜挂帅榜单.pdf     附件3:山东省“产业大脑”揭榜挂帅申报书.docx     附件4:山东省“产业大脑”建设指标体系(试行).pdf     附件5:山东省2024年度“产业大脑”揭榜挂帅项目推荐汇总表.docx     山东省数字经济发展联席会议办公室  2024年4月8日 
发布日期: 2024-04-17

山东“产业大脑”能力中心加快建设,首批重点行业“产业大脑”正式上线

  1   1  3月27日,由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主办,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支持的首届中国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大会在山东济南举办。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会长陈肇雄、山东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周立伟、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技术发展司副司长李丽、济南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谢堃出席会议并致辞。会上,山东(日照)精制茶加工、山东(梁山)专用车整车、山东港口物流等首批重点行业“产业大脑”正式上线发布并做宣传推介。去年以来,我省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纺织服装等领域,采用“揭榜挂帅”方式培育了32个“产业大脑”建设试点,部分“产业大脑”已陆续完成建设并上线运行,数据驱动的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新模式不断涌现。为进一步整合全国产业互联网平台优质资源,提升产业数据要素流通效率,由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与山东数字产业发展研究院合作共建的省级“产业大脑”能力中心服务平台正式上线运行。能力中心通过与行业“产业大脑”共建地方专区等方式,提供直通车服务、专项云服务、能力组件仓等共性能力,为行业“产业大脑”建设提供高效、便捷、优质的资源对接和数据服务,助力行业“产业大脑”提升建设运营水平。   根据规划,到2025年,围绕高端装备、新材料等6个重点行业和11条标志性产业链,山东将建设50个以上“产业大脑”。目前,山东“产业大脑”能力中心服务平台已汇聚“小快轻准”优秀数字产品957件,上架能力组件1208个,与10个行业“产业大脑”共建了地方专区,服务小微企业49500家,“专精特新”企业539家。下一步,山东“产业大脑”能力中心服务平台将链接更多行业“产业大脑”,着力打造产业集群生产关系重构的数字“生态圈”,加速形成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
发布日期: 2024-04-17

山东数经办发布关于征集“产业大脑”解决方案和数字产品的通知

关于征集“产业大脑”优秀解决方案和数字产品的通知 各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产业大脑揭榜建设单位,有关单位: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文件精神,加快推动重点行业“产业大脑”建设,现面向省内外优秀数字化服务商和有关单位,征集一批解决方案和平台化数据赋能优秀产品,加速汇聚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供给侧能力,推动优秀解决方案和数字产品在更多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中发挥作用。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征集内容   “产业大脑”是运用云计算、大模型等数字技术对产业运行全域数据进行实时汇聚、监测、治理和分析,以数据驱动“产能共享制造”“线上集采集销”“数字供应链金融”等生产经营模式创新,促进产业集群高效协同发展的新型基础设施。   本次征集围绕行业“产业大脑”建设,遴选一批技术水平先进、创新能力突出、应用成效良好的优秀解决方案和数字产品,征集方向如下:(一)“产业大脑”解决方案   面向山东省重点行业产业集群协同发展和转型需求,聚焦数据赋能场景、平台能力搭建、数据汇聚治理、数据创新应用等关键要素,提供特定行业“产业大脑”整体建设和运营解决方案,明确“产业大脑”建设路径和运营模式。(二)“产业大脑”数字产品    面向重点行业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需求,聚焦咨询服务、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质量管理、运营管理、仓储物流等过程,以云化或本地部署方式,提供小型化、快速化、轻量化、精准化的数字产品(服务),包括专项云服务、能力组件产品等。二、申报条件(一)申报主体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登记、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具有较好的经济实力、技术研发和融合创新能力,近三年内信用良好、无违法违纪行为(以信用中国、信用山东查询结果为准)。允许以联合体方式进行申报,联合单位数量不超过3家。(二)“产业大脑”解决方案应具备一定的实用性、创新性,能够清晰描述解决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痛点,聚焦特定应用场景,明确“产业大脑”建设内容、经费预算、运营模式、预期成效和实施计划,具有较强的可推广性。(三)“产业大脑”数字产品应具有较高技术水平及核心优势,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创新性和可推广性,能明确具体的适用场景,已在行业中进行批量部署应用并获得良好成效。(四)各单位申报数量不限。申报主体对申报材料的真实性负责,申报的解决方案和数字产品相关技术及专利归属申报主体、团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且无知识产权纠纷。    三、工作要求   (一)组织申报。推荐工作遵循政府引导、企业自愿原则,由各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有关行业协会等组织实施。“产业大脑”解决方案申报主体填写《“产业大脑”解决方案申报表》(附件1)。“产业大脑”数字产品申报主体填写《“产业大脑”数字产品申报表》(附件2),并登录智慧工信综合服务平台网站(http://123.233.249.212:23922/ProManager),按操作指南提报相关信息。申报材料应齐全完整、描述详实、逻辑严谨、重点突出。(二)初审推荐。省外申报主体通过有关行业协会进行推荐,央国企可直接进行申报。省内申报主体通过各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进行推荐。推荐单位须于2024年2月6日前将申报材料(含盖章扫描版、word版申报书)及汇总表(附件3)发送至联系邮箱。(三)专家评审。省数字经济发展联席会议办公室组织专家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必要时进行现场核查。(四)名单公布。对评审通过的解决方案和数字产品名单,省数字经济发展联席会议办公室通过官方网站进行发布。四、成果推广(一)积极开展宣传推广。入选的优秀解决方案和数字产品将被收录到“山东省产业大脑优秀解决方案和数字产品库”,借助全国数实融合大会系列活动等平台开展宣传推介,同时在山东省产业大脑能力中心服务平台上进行长期展示和推广。(二)支持开展规模应用。对应用效果突出的解决方案和数字产品,组织“产业大脑”建设试点和拟入库培育“产业大脑”定期开展供需对接会,推动解决方案和数字产品规模应用。(三)鼓励地方加强政策支持。对应用成效突出、具有复制推广价值的案例,鼓励各地从项目立项、建设和运营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联系人:蒿云鹏王俊人        0531-51782640  18953198935联系邮箱:cytjc@shandong.cn技术支持:马玉晓  15098750939山东省数字经济发展联席会议办公室(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代章)                      2024年1月25日  附件1.“产业大脑”解决方案申报表.docx附件2:“产业大脑”数字产品申报表.docx附件3:“产业大脑”解决方案数字产品汇总表.docx
发布日期: 2024-03-20

山东首批32个“产业大脑”揭榜挂帅立项名单揭晓

2023年,山东省数字经济发展联席会议办公室公布首批32个“产业大脑”揭榜挂帅立项名单,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装备、纺织服装等多个重点行业。依托工业门类完备、产业基础雄厚的发展优势,通过在优势产业集群率先遴选培育一批以数据要素流通应用为核心的“产业大脑”,山东将进一步提升“链主式”“链群式”产业集群的数字化能级。“产业大脑”按照“4321”总体建设思路,每个行业“产业大脑”通过构建“算力调度、数据汇聚、算法开发、服务开放”四类平台,形成“大算力、大数据、大模型”三种能力,服务政府侧和企业侧两类对象的产业治理、经营管理需求,最终形成一个支撑全省工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经济大脑”。        据介绍,“产业大脑”由山东省数字经济发展联席会议办公室组织实施,每个行业“产业大脑”确定由一个发展基础最好的市或区县承建,采用“揭榜挂帅”形式先发布榜单,再根据揭榜情况对申报单位进行评估,从而确定“产业大脑”最终建设主体。到2025年,围绕11条标志性产业链、特色产业集群和战略新兴产业集群,全省计划培育50个左右“产业大脑”。
发布日期: 2024-03-20

【年度集锦】省数研院助推产业大脑建设 助力全省新型工业化发展

政策引领 擎化产业大脑规划布局 省委省政府深刻把握数字变革新机遇,把推动数字经济变革确定为全省三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事项之一,出台《关于深化改革创新促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鲁改委发〔2022〕5号)提出:开展“产业大脑”建设试点,选择一批优势产业集群实施智能化集成改革,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数字融通发展,构建互联互通、资源共享、高效协同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细分行业“产业大脑”建设,推动数字工厂业务系统向云端迁移,提升行业智能决策和产业链服务能力。 《山东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2022-2025年)》(鲁政字〔2022〕201号)提出:建设一批功能完备的工业互联网园区、数字经济园区,推动建设30个以上特色产业集群“产业大脑”,吸引中小微企业入区入群发展。 《山东省2023年数字经济“全面提升”行动方案》(鲁工信数据〔2023〕75号)提出:建设15家左右产业规模和经济效益突出、数据资源体系完善、数据价值释放程度高的特色行业“产业大脑”。 《山东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标行动方案(2023-2025年)》(鲁工信工联〔2023〕215号)提出:打造一批产业生态类、智造应用类、共性技术类应用,分行业分区域累计建设50个以上省级“产业大脑”,3年内汇聚形成山东“工业经济大脑”,加速行业数字化转型和产业发展能级跃升。智库支撑 助推产业大脑落地实施        2023年,省数字产业发展研究院团队受邀分赴16地市数十个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围绕“产业大脑”概述、重要意义、建设内容、预期成效和推进路径等方面进行政策宣贯,有效推动各市、区(县)组织省级“产业大脑”建设,加速优势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全面提升产业链协同化发展能力,支撑区域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1月3日,受邀赴德州天衢新区,就集成电路(材料)产业大脑进行政策宣贯。天衢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李涛,天衢建设发展集团,区有关部门及链主企业负责人参加座谈。        1月5日,受邀赴德州禹城市,就保健食品(功能糖)产业大脑进行政策宣贯。市委常委、副市长周蕾,市委常委、副市长王磊,市有关部门及链主企业负责人参加座谈。        1月19日,受邀参加山东港口科技集团举办的“管理论坛”数字化转型专题培训会。山东港口科技集团总部管理人员,日照公司、青岛公司、烟台公司的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和骨干工程师等近百人在线参加了此次培训。        1月31日,受邀赴淄博博山区,就机电泵产业大脑建设进行政策宣贯。淄博市工信局一级调研员于明磊,淄博市检验检测计量研究总院党委书记、院长张永军,博山区委常委、副区长、开发区党工委书记宋传伟,博山经济开发区有关部门及链主企业负责人参加座谈。        2月3日,受邀赴日照岚山区,就港口物流(大宗干散货)产业大脑进行政策宣贯。区委副书记、区长周升元,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周绪龙,区工信局及链主企业负责人参加座谈。        2月27日,受邀赴淄博桓台县,就纺织服装(色织)产业大脑进行政策宣贯。淄博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一级调研员于明磊,淄博市传统产业发展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唐海军,桓台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陈之远,县有关部门及链主企业负责人参加座谈。        3月10日,受邀赴日照东港区,就精制茶加工产业大脑进行政策宣贯。区委副书记、区长何文,区政府党组成员、副区长徐汉栋,区有关部门及链主企业负责人参加座谈。        3月20日,受邀赴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就风能原动设备产业大脑进行政策宣贯。东营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开发区经济发展部以及风电装备产业集群链主代表企业等单位参会。        4月3日,受邀赴菏泽成武县,就输变电装备产业大脑进行政策宣贯。菏泽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马心果,成武县委副书记、县长范继臣,副县长赵晓丹,区有关部门及链主企业负责人参加座谈。        4月13日,受邀赴济南章丘区,就化工新材料产业大脑进行政策宣贯。章丘区委常委、副区长李琦,区有关部门及链主企业负责人参加座谈。        4月18日,山东省数据产业发展大会在济南召开,会上正式发布了《T/SDDITAI5201-2023“产业大脑”建设规范》团体标准。该标准由可信云研究院牵头编制,为全国首次提出,填补了该领域空白。        4月20日,受邀赴滨州博兴县,就商用智能厨房设备产业大脑进行政策宣贯。博兴县县委副书记、县长孙战勇,县有关部门及链主企业负责人参加座谈。        4月26日,受邀赴滨州惠民县,就绳网产业大脑进行政策宣贯。县委副书记、县长许健,副县长霍清林,县有关部门及链主企业负责人参加座谈。        5月10日,受邀赴泰安市宁阳县,就煤基精细化工产业大脑进行政策宣贯。县政府党组成员、副县长高卫东,县工信局主要负责同志、县化工产业园主要负责同志参加活动。        6月19日,受邀赴青岛平度市,就化妆品制造(睫毛)产业大脑进行政策宣贯。平度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董玉玲,市有关部门及链主企业负责人参加座谈。        6月26日,受邀赴德州禹城市参加数字经济专题培训会议并进行专题授课,禹城市政府领导、工信局相关领导、保健食品(功能糖)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负责人参加。        7月10日,受邀赴德州天衢新区,参加数字经济专题培训会议并进行专题授课,天衢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王大山,区领导王建国,省集成电路(材料)产业大脑推进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新一代信息技术和高端装备产业链主企业负责人参加。        8月,省民政厅组织征集主题教育优秀调研报告,《关于浙江“产业大脑”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荣获三等奖。        9月5日,受邀赴东营市广饶县,就轮胎、造纸产业大脑进行政策宣贯。广饶县工业和信息化局主要负责同志、县经济开发区、大王经济开发区相关负责同志及链主企业负责人参加。        9月27日,受邀赴德州市庆云县,参加山东省数字经济“百城牵手万项”活动并做专题报告。山东省工信厅二级巡视员李英峰,德州市副市长、民进市委主委陈晓强,市政府副秘书长、机关党组成员谢春田,省工信厅、市工信局及各县(市、区)工信局负责人,庆云县领导刘涛、吕德山、乔玉华、于恩峰等参加。        11月10日,受邀赴日照市参加“数字政府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专题培训班,就全省数字经济及产业大脑政府进行解读。日照市政府机关党组成员、市政府调查研究中心主任刘兴华,市大数据发展局党组书记、局长田金光,日照市各区县政府、各功能区管委负责同志及大数据主管部门负责同志参加。        11月17日,受邀赴日照市岚山区,参加精制茶和塑胶“产业大脑”试点建设推进会并作政策宣讲。山东省工信厅数据产业推进处处长孙志强,日照市政府副秘书长杜伟,市工信局党组成员、化转办专职副主任许海明,岚山区领导万磊、郑伟等参加会议。        11月24日,受邀参加山东省创新驱动发展大会,围绕“‘产业大脑+晨星工厂’新模式助推山东新型工业化发展的研究和实践”进行成果发布。        12月8日,受邀参加日照市国资委举办的日照市国企数字场景创新案例评选会,日照市国资委党委副书记、副主任、二级调研员杨冰参加评选会,此次评选会共有全市9个单位16个案例进行现场展示。专家们从创新性、实用性、成熟度、推广情况四个方面进行评分与指导,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专家点评。        12月9日,作为组委会特邀技术专家参加首届山东省数字化转型创新应用大赛。大赛致力于提升创新项目与优质资源的精准对接及高效转化,推动优秀科研成果落地,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为山东省注入科创新动力,以数字化转型推动工业领域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以新型工业化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下一步,研究院将发挥省级数字经济专业智库优势,围绕区县产业集群的发展基础和特色优势,为更多产业集群提供咨询服务,帮助产业集群打造出“有成效、有亮点、有特色”的产业大脑,通过创新引领、数字赋能全面提升区县产业链数字化、绿色化发展能级,助力各区县数字经济迈上新台阶。
发布日期: 2024-03-18

数据价值化是县域产业集群的“新质生产力”

01 【编者按:目前,对于驱动集群形成的动力存在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有些产业集群是依靠政府规划和引导而形成的;另一种则认为是由市场方式自发地形成的。由于政府推动性的集群最终是基于企业的行为选择,产业集群是由某些“偶然事件”(如新技术、新市场的发现、制度变革、其它集群或者大公司的生产转移等)通过外在条件触发其内在逻辑而自发地生成。为什么产业集群能够在一些区域萌生并发展,而在另一些区域即使政府有意给予政策扶持也很难培育起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呢?原因就在于产业集群的自发萌生是区位指向的。区域在集群形成之前,通常已具备一定的资源禀赋。资源禀赋不但包括物质性资源禀赋,还包括市场特征、初始的制度存量以及本地的社会资本等非物质性资源等。主要有:(1)要素禀赋。由于交通运输及其他相关交易成本的存在,企业在选址时首先考虑的就是资源的供应是否便利。因此,资源的稀缺性会使企业向生产资料以及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地区集聚,要素禀赋成为区位最初吸引企业进入的显性要素。(2)本地需求。本地需求直接决定了当地对集群初创企业产出的吸纳能力,也缩短了企业和客户的市场距离,节省了大量的流通费用。本地需求也深深影响着企业认知与诠释客户需求的能力。企业对周边需求状况最为敏感,产品在本地成功,所获得的肯定和掌声最大;文化与地缘的一致使沟通的误差降到最小;直接面对客户可充分掌握客户的处境与偏好,了解他们的精细需求,应对本地需求所需的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更低。这些都是区域内初创企业取得初步成功的关键。(3)政府在当地的制度供给。区域内形成产业集群之前的初始制度存量是区域内交易制度演进的起点。当地政府如果能提供优良的公共产品、有利的制度保障,创建安全法制、公平有信的本地创业环境、就业环境和市场竞争环境,那么区域内就会存在更多的获利机会,区域进入障碍较低,区域对初创企业将更有吸聚力。(4)企业家精神。企业家资源也是诱导集群形成的一个重要方面,熊比特认为企业家在创造和引进新的生产方法、介绍新产品、新的工业组织形式、开辟新货源、新市场等方面作用巨大。外部环境的胁迫会改变企业家的心智模式,从而影响企业家的决策行为,因此,企业家通常是响应环境变化的号召者,很多集群的形成始于企业家的某一成功决策,并且区域内初始创业者成功的“财富示范”效应也推动了创业行为在区域内的扩散,使区域内企业的数量得到迅速增加。(5)本地根植性的产业文化与社会文化。形成产业集群的地区通常存在很浓厚的产业文化氛围,很多地区在形成集群之前,那里的家家户户就曾出现过大面积的作坊式生产,人们对自己所从事的行业非常了解和热爱,大人小孩在日常生活中都能对产品的技术、市场信息津津乐道,行业秘密已经不再是秘密,共同的文化传统、行为规则和价值观促使集群内部形成一种相互信赖关系,大大减少交易费用,使企业家之间的协调与沟通容易进行,企业之间的深度劳动分工得以执行。这些资源禀赋通常具有两个共同的特点:一是它们都具有非竞争性特点和低流动性特点,难以通过要素市场公开获得,属于本地特有要素;二是这些低流动性要素因稀缺、难以模仿、不可替代而具有一定的价值,能够吸引其他可移动的要素向该地聚集。因此,拥有这些资源禀赋的区域就有了区位“粘性”,进而获得区位要素优势落差,随着时间的累积,势必会首先形成企业的物理集聚现象。区位禀赋的先天优势使空间在分布上并不是均质的,某些空间具有“粘性”,能够吸聚企业形成物理集中,但企业的集聚最终能否形成精细的分工协作网络,成长为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还要取决于产业及产品本身的特性。实践表明,日用消费品、配套产品、电子产品生产和商贸领域等产业容易形成集群。因为这些产业对企业的规模、技术、资本的要求都不高,进入壁垒较低,容易形成中小企业集聚。此外,集群产品通常也要具备产品技术上的可分性,产品的实效性和与艺术性等特性。只有当一个产品的生产过程可以被划分为明显的若干道程序时,才能够对其各道程序实行专业化分工,进而可以考虑不同的生产组织形式。假如生产某一产品的各个工序在技术上联系过于紧密,那么在一个企业内部完成生产(而不是不同企业分工合作)将是最优选择,这一产业相对地不适合形成产业集群。产品的时装性和艺术性则要求企业采取柔性制造响应多变需求,在这种环境要求下,才存在形成集群的必要性。同时,产品也存在更多的差异化机会,避免集群发展过程中众多同类企业陷入恶性竞争。集聚使区内企业拥有了低成本优势,市场范围因而逐渐扩大,大量的需求使得区域内企业对中间产品形成了规模需求。区域吸引了生产中间产品的企业进入,大企业通过纵向裂解、非核心业务或职能外包等行为,不断衍生出中间产品供应商,企业间的合作就更为广泛和深入了。但是,分工必然会带来协调分工的成本,为了减少运输成本、共享公共设施、减少信息失真和不确定性风险等,企业出于自利会选择集聚一处进行更密切的合作,以此降低分工带来的交易费用。随着分工的进一步发展,交易效率继续提高,交易行为的种类和频率大大增加,各个分工单位之间的依赖性加强,从而产生更强的节约交易费用的欲望,由此进一步促使企业向同一区位的聚集。集群要获得自我持续成长能力,集群企业的数量必须达到某种最低临界规模。只有达到某种规模,集群的总产量足以挤占生产同类产品的大型企业的市场份额,以压倒性的优势占领市场时,集群企业才能获取超额利润,以维持集群内企业的低成本优势;同时,企业在群内也可以搜寻到足够多的合作伙伴,既满足了柔性生产需要,也能够形成多元代理人结构,有效地抑制机会主义,群内各个企业之间才能出现协同效应、获得较高的效能。过了临界规模以后,新企业进入集群的速度将加快,集群分工更加精细,集群成长为柔性生产体,整体上获得了外部规模经济与外部范围经济,集群的自增强机制才开始起作用。产业集群形成的过程也是产业集群这一新的制度安排逐渐在群内扩散,传染给其他人接受,从而形成产生新制度所必需的临界多数的过程。人们偶然地响应潜在获利机会的行为,使他们发现通过这些规则体系能更好地满足其欲望,规则就会被自发地执行并被模仿。有用的规则如果被足够多的人采用,形成了一定数量(临界点)以上的大众,该规则就会变成一种传统被长期保持下去,最终会通行于整个共同体。企业在博弈过程中自发形成的习俗、惯例、伦理准则和意识形态等非正式制度,约定了商业交换的原则,促进了群内信任和互惠规范的形成,且自我实施,运行成本低,往往弥补了政府制度供给的不足,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经济行为弱嵌入社会关系的过程。在对待经济与社会的关系上,格兰诺维特提出了弱嵌入性概念,弱嵌入性一方面承认经济嵌入社会关系,另一方面则认可经济过程的自主性。基于地缘、亲缘的关系使群内交易主体之间建立了相互信任的关系,很多企业主彼此之间就是朋友甚至亲戚关系,区域内企业主体已经超越了“经济人”的范畴,更多地扮演着“经济—社会人”的角色,他们的经济行为不仅仅出于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动机,也满足了赞同、地位、归属感、权力等非经济需要,而这些动机的实现都离不开社会关系网络。因此,非正式制度的传播和复制成为企业集聚行为的“黏合剂”,巩固了企业的集聚行为,为企业间可能产生的合作扫除了制度障碍,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为集群的分工演进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促使区域逐渐形成沿着价值链的分工体系。此时,集群内企业沿着价值链形成了既竞争又合作的交易方式,基于社会资本的地域分工的初步形成,标志着集群的生成。产业集群的形成需要具备一定的外在条件,应遵循集群生成的客观规律对其进行引导和培育,而不能不顾实际产业、区域条件而言必称产业集群。地方政府可以通过识别适宜发展产业集群的区位与产业,积极有效地提供有利于产业集群形成的外部资源与制度环境,科学引导集群的生成。】02产业集群是块状经济“升级版”,是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当前,新一轮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产业集群建设成为各地抢占发展制高点的主要着力点。结合县域经济的规律特征,笔者对产业集群建设有若干粗浅思考。一、产业集群的基本经济功能产业集群的经济功能主要体现在“四个效应”:一是资源集约效应。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是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二是技术溢出效应。一方面,集群内部之间的竞争压力,能够刺激企业家的创新动力;另一方面,大量关联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有助于技术信息流动和外溢。三是区域品牌效应。产业集群一旦形成,就会产生群体广告效应。四是制度规范效应。集群内部企业关联度极高,彼此之间的关系往往是“你有我有、你强我强”。因此,很容易在集群内部形成诚信与合作的文化氛围。二、国内外产业集群建设的经验从国际上看,产业集群在许多发达国家都得到了快速发展。如美国的硅谷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和好莱坞娱乐业集群,意大利的马切拉塔皮鞋皮具产业集群和普拉特羊毛纺织产业集群,日本的丰田汽车产业集群,印度的班加罗尔电子软件产业集群等。从国内发达地区看,各地都在抢抓机遇,加快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如浙江立足区域块状经济优势,全力推动温州鞋业、海宁皮革、绍兴纺织等42个现代产业集群建设;上海抓住建设自贸区的重大机遇,着力打造国际贸易、金融服务、航运服务、专业服务、高端制造等五大主导产业;江苏先后推进产业集群品牌培育基地建设、特色产业集群创建等专项行动,产业集群已成为江苏工业的优势和亮点。尽管国内外各地区推进集群化发展的方式不同,效果也各有差别,但仍有许多共性经验可供借鉴:一是坚持因地制宜。因地制宜地制定产业集群发展战略与政策,分析地区产业基础和特征,对不同类型、不同成长阶段的集群实行不同的、有针对性的发展政策,强化和拓展产业集群的独特性,集聚发展优势产业,挖掘内生式集群。二是坚持链式发展。建立以中小企业族群为主要服务对象、以行业协会为纽带的政策支撑服务体系,促进区域内同一产业链上的企业之间、企业与政府、中介组织之间等多种主体和机构的网络化联系与合作创新,全力推动产业链式化扩张。三是坚持创新驱动。以科技创新为产业集群的灵魂,坚持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大力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加快推进产业集群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创新型高级阶段升级。四是坚持政企协作。将政府“有形的手”与市场“无形的手”有机结合,完善公共领域的支撑体系,加强劳动力教育与培训,改善基础设施,将产业集群政策与其他政策有机结合,建立政策保障和配套体系,形成一系列灵活的政策。三、推进县域产业集群建设的具体路径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组成单元,具有空间聚合度高、要素流动自由、经济活动联系紧密等优势,具有培育产业集群的良好土壤环境,从笔者所处的浙江来看,产业集群基本上是以县域甚至镇域为空间单位,形成了“一镇一品、一县一业”的产业发展格局。但是,县域经济也有其天然的缺陷,比如,资源整合能力有限、高端要素集聚能力低等。如何扬长避短,更好地推进县域产业集群建设,笔者认为要突出十个方面的重点:一是突出规划先行。规划是引领发展的龙头,是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手段。要结合区位特点、产业现状、比较优势、功能定位等因素,科学编制“1+N”的规划体系。其中,“1”就是县域产业集群总体发展规划,“N”就是若干个主导产业集群化发展规划。通过制定一系列规划,积极引导产业合理集聚和科学布局,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增强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提高支撑和带动能力提供指导。二是突出政策引导。政策是政府发挥调控作用的重要手段,要大力整合财政专项资金,探索设立产业集群发展专项资金,采取贷款贴息、专项补助、资本金投入等方式,重点支持产业集群骨干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与信息化建设、共性技术攻关、产业链的延伸等,变“漫灌”为“滴灌”,切实提高政策的精准度和有效性。三是突出队伍帮扶。推进产业集群建设,既要用好市场“无形的手”,也要重视用好政府“有形的手”。要按照“一个产业、一支队伍”的要求,分别成立专门的工作队伍,并明确各自责任,共同协调和解决产业集群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形成工作合力。四是突出专业园区支撑。与传统的综合性园区相比,专业园区(也可以是“园中园”)在促进产业集聚、要素集成、资源集约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要结合“1+N”的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从区域经济协同性、空间布局合理性和经济功能完整性出发,明确园区建设的功能定位和产业配套,以龙头企业、核心企业为主导,以产业合理布局和做长产业链为主线,着力引进和培育产业链重大项目,培育和建设成以大企业为骨干、以中小企业为配套、关联企业高度集中的产业集聚平台。五是突出重大项目带动。一个产业的培育与成长,最终都是依赖于一个个的项目。要从完善产业链、降低产业整体运营成本出发,围绕产业的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下游产业以及互补性产业,确定投资指导目录,引导项目投资方向。按照“抓大不放小”、“内生与外引并重”的思路,既重视带动作用明显的大项目建设,又重视配套功能突出的小项目建设;既重视本土企业的成长,又重视外来项目的引进,以此不断完善和优化产业链。六是突出龙头企业引领。大企业的成长是增强产业集群带动能力的关键。一方面,要对骨干企业在用地、能源、融资、劳力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引导其增加投入,扩大规模,壮大总量,做强做优,发挥好龙头企业和核心企业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要引导大企业加强与本地中小企业协作配套,发挥本地产业基础优势,形成完整的产业价值链,既能够为本地企业提供市场,又能够降低大企业的采购成本,实现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互动共荣。七是突出行业协会建设。要切实发挥行业协会在现代产业集群发展、提升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积极开展行业活动,制定行规行约,建立自律机制,遏制无序竞争,拓宽服务领域,使其成为自律和维权的机构、学习的平台、沟通政府和部门的桥梁、企业家的俱乐部以及对外学习交流的机构,从而形成行业整体竞争优势。八是突出区域品牌培育。区域品牌对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具有强有力的吸附作用,是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有力支撑。要按照“政府引导、行业协会具体抓、龙头企业挑大梁”的思路,积极推进区域品牌建设,统一技术规范、统一产品标准,形成整体品牌效应。该品牌可以在集群内部共享,并得到法律保护,具体运作则通过品牌经营、授权使用来实施。九是突出专业市场建设。产业集群的发展与专业市场的发展唇齿相依、共兴共荣,两者互为内生动力。要按照“线上、线下”同步走的思路,大力推进实体市场与网上市场建设,实现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相结合,并由单一货物交易功能向信息发布、会议展览、品牌培育、物流集散等多功能演化,汇聚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为产业集群发展打造平台,培育产业集群的生命力。十是突出公共服务配套。完善的公共服务,对降低整个产业链成本、提高市场反应灵敏度、增强集群规模效应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围绕研发、设计、营销、采购、物流、信息、金融等产业链关键环节,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方式,推动成立行业性研发中心、检测中心、采购中心、物流中心、信息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社会化、专业化、规范化服务,夯实产业集群的保障力。本文从较宏观的层面做了框架性的描绘。诚然,做好区域产业经济集群发展需要政府和各地资源的努力,对于意图加入一个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的企业尤其是成长中的企业而言,需从区域地理优势、区域品牌优势、区域人力资源成本、区域关联行业等众多维度区分,单纯的短期税收政策等或让企业在发展中遇到挫折。同时,企业也应主动根据周边资源情况协调自身产品、渠道、品牌等的建设,借势借力。
发布日期: 2024-03-12

“十大亮点”蓄力,山东加快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2月28日下午,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安文建,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二级巡视员吴炎出席发布会,介绍山东着力打造最优数字生态、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安文建介绍,去年,省委、省政府高规格召开全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系统部署数字经济发展的重大任务。全省深入贯彻落实会议精神,聚焦数字产业化“十大工程”和产业数字化“八大行动”主战场,扎实奋进、勇攀高峰。        着力建强工作体系,省委主要领导亲自担任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链长”,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主持召开会议研究推进重点工作,省人大加快启动数字经济立法进程,省政协把数字经济作为参政议政重要领域。积极完善政策体系,省委、省政府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鲁发〔2023〕12号)、《关于加快实施“十大工程”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鲁政发〔2023〕11号),构建了数字经济发展顶层设计。省各有关部门配套制定“十大工程”实施方案,聚焦“八大行动”发布一揽子政策文件,建立形成“1+1+10+8”的完整政策体系。全面筑牢支撑体系,加强数字人才队伍建设,全省国家和省级人才工程数字人才数量均大幅跃升;省级层面启动设立100亿元专项基金,组建重点项目库,实施要素优先保障机制,努力以数字经济新引擎为高质量发展培塑新动能,2023年山东数字经济发展取得一系列新的显著成就,主要呈现出十大亮点。        亮点一:总量规模站上更高台阶,数字经济扛起全省经济半壁江山。全年数字经济总量达到4.3万亿元,占GDP比重提升2个百分点、超过47%。海尔大型家用电器品牌零售量、歌尔虚拟现实高端头显市场份额均居全球第一,海信电视、浪潮服务器市场占有率均居全国第一、全球第二。        亮点二:数字产业全线扩量提质,增速位居全国前列。深入实施总量倍增行动,全年信息技术产业营收突破2万亿元。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增长10%、软件业增长16.6%,分别高于全国8.5个、3.2个百分点;大数据产业业务收入超过2000亿元,占全国比重达到1/8。        亮点三:数实融合迸发强劲势头,产业数字化指数领跑全国。深入开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标行动,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覆盖率达到87.3%,产业数字化指数、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指数均居国内前茅。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工业互联网应用普及率达到50%。成功创建全国首个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        亮点四:工业互联网平台力拔头筹,国家级平台数量全国第一。新培育3个国家跨行业、跨领域“双跨”平台、11个特色专业型平台,增量和总量均居全国第一,卡奥斯连续5年蝉联榜首,浪潮云洲跃升2位排名第四。接续开展“工赋山东”专项行动,省级以上平台累计接入工业设备超1000万台,服务全国企业300余万家。        亮点五:数字技术创新加速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取得重大成果。聚焦空天信息、半导体材料、虚拟现实等关键领域,建设10家省重点实验室,新建84家软件工程技术中心。北斗综合应用重大专项通过国家验收,“博强3060”风电安装船成功交付,数字孪生科研试验船“海豚1号”完成首航,为锻造国之重器展现了山东担当。        亮点六:数据要素充分释放乘数效应,数据资源指数位居全国首位。深入实施数据赋能专项行动,培育“晨星工厂”2332家;6个项目获评国家级大数据产业发展示范项目,数量居全国第二;546家企业通过DCMM(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模型)贯标,连续两年居全国第一;获批全国首批数据知识产权地方试点。        亮点七:数字新基建加快推进,首个建成省域工业算力“一张网”。累计开通5G基站20.2万个、确定性网络11800公里。标识注册量、解析量双超1000亿,接入企业数居全国第二。初步建成“1+3+44+102”的山东工业云体系,形成覆盖16市的“山东算网”。注册在用物联网终端数达2.3亿个,累计流量居全国第一。    亮点八:数据安全底座持续筑牢夯实,成功斩获数据安全试点成效突出地区。获批国家工业领域数据安全管理、企业数据安全风险评估两个国家级试点。开展“数安护航”专项行动,培育近百项工业领域数据安全解决方案,成为全国数据安全试点成效突出地区、工业互联网安全深度行总体成效突出地区。        亮点九:数字生活全景图日益丰富多彩,数字城市竞争力百强数量全国领先。全领域推进“无证明之省”建设,打造“24小时不打烊”的网上政府、掌上政府。全省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90%以上。赛迪顾问发布《2023中国数字城市竞争力研究报告》,济南、青岛等15市入选数字城市竞争力百强,数量居全国第一。        亮点十:数字经济治理体系不断健全,着力打造最优数字生态发展环境。全面启动山东数字经济立法进程,成立数字经济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全国首个推出《数字经济术语》《数据要素型企业评估规范》等地方标准。健全大数据工程专业职称评审制度,培育遴选131家总数据师制度试点企业。        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全省工信系统将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链长制”为总抓手,扎实落实“1+1+10+8”政策举措,谋划开展数字经济“创新攻坚年”行动,力争今年数字经济总量占GDP比重达到49%左右、核心产业占比达到9.5%、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覆盖率达到90%左右。        一是以更实成效做强数字产业。深入推进核心产业倍增行动,依托重点企业、重大项目、重要场景示范带动,持续提升数字终端、先进计算等优势产业总量规模,巩固扩大集成电路、高端软件、能源电子等重点产业基础优势,布局抢占元宇宙、空天信息等新兴产业赛道,确保信息技术产业营收保持10%以上增速。        二是以更快速度推进数实融合。持续开展云行齐鲁、工赋山东等行动,系统开展工业企业负责人数字化转型培训,推动全省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普及提升。高标准建成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全年服务中小企业突破1万家。新培育50家省级以上工业互联网平台、30家以上产业大脑。        三是以更高标准完善数字设施。大力提升算力供给体系质量,力争在用标准机架数达到40万个左右,智能算力占比达到30%左右。推动5G基站部署总量突破24万个,千兆网络用户数达到1400万左右;支持青岛筹建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推动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总数突破35个。        四是以更大突破增强产业韧性。提高自主创新效能,强化智能家电、虚拟现实等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引领作用,在关键节点再布局建设一批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平台载体;年内开展20项以上省科技创新重大项目。深度参与以自主可控芯片、操作系统为核心的国产生态建设和基于RISC-Ⅴ等开源技术的项目开发。        五是以更实举措优化发展生态。加快100亿元数字经济基金落地,创新工业互联网平台、产业大脑等支持机制,增强集成电路等政策奖补力度。持续深化与国内头部企业交流合作,高规格办好数实融合发展大会、世界工业互联网产业大会、国际虚拟现实创新大会等高层次活动,切实为建设现代化强省贡献山东数字力量。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 :山东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部署了数字产业“十大工程”,请问围绕推动“十大工程”,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下一步有哪些措施、思路打算?        吴炎:数字产业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石底座,全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部署实施“十大工程”,提纲挈领、抓纲揽要,为我们指明了方向、部署了重点。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牢牢抓住数字产业这一核心动能,持续健全政策规划体系,大力实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突破提升行动,有力推动数字产业实现扩量提质增效。下一步,将聚焦加力推进数字产业化“十大工程”,以做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为总抓手,统筹拓规模、塑优势,提速打造全国领先的数字经济发展新高地,重点在四个方面加力攻坚。        一是在深化工作机制上加力攻坚。重点就是发挥好“链长制”的高位统筹引领作用,既深度融入国家重点产业链推进机制,又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深入实施突破工程,坚持动态更新“1+N”产业链图谱清单,精准实施延链补链强链,切实扛牢保安全、促发展的主体责任。特别是充分依托“链长制”,把实施“十大工程”作为重要内容,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这个纲领性文件,以及10个具体领域的实施方案,推动各项措施落地见效,确保如期高质量完成目标任务,切实提升山东数字产业在全国产业版图中的影响力。        二是在塑强核心动能上加力攻坚。按照“基础领域补短板、优势领域锻长板、新兴领域抢布局”的思路,塑造产业特色发展新格局。聚力“固根基”,在集成电路、高端软件等基础领域,加大投入、强链补链,扩大第三代半导体、工业软件等比较优势,夯实发展硬支撑。聚力“提总量”,在数字终端、先进计算等优势领域,支持省内“链主”企业持续做大做强,吸引一批配套企业和生态伙伴落地,推动集群化延伸、规模化扩张。聚力“抢先机”,在元宇宙、空天信息等新兴领域,建设一批体验中心、发布一批示范标杆,加速建好品牌影响力大、引领带动性强的“新三样”项目,不断培育产业新增长点。        三是在壮大主体引擎上加力攻坚。坚持聚焦实体、做强实业,为推动数字产业跨越发展蓄势聚能。打造一批优质企业,支持省内龙头企业积极创建全国电子百强、软件百强企业,在“十大工程”关键节点分别培育一批特色优势企业,筑牢产业发展中坚力量。培育一批特色集群,培育认定10家左右建设水平突出、发展成效明显的数字产业集聚区,打响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数字产业名片、集群地标。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大力推进拟建、在建数字产业项目建设,享受更大力度的资源要素保障。特别是在半导体、新型显示等领域再招引一批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的引领型项目,拉动产业跨越提升。        四是在培优发展环境上加力攻坚。统筹强化多维度服务保障,发挥好100亿元数字经济发展专项基金引导作用,重点支持“十大工程”领域重大项目建设、重大科技创新,更好激发产业发展活力。落实集成电路、稳链保供、人才引培等扶持举措,推动更多企业享受国家集成电路和软件税收优惠,进一步提高财税等政策服务引导效能。打造更高水平的开放平台,高标准组织系列对接交流活动,搭建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等载体渠道,加力塑造一流营商环境,推动产业向高端迈进。        山东法制报记者:工业是实体经济最重要的基础与核心,更是数字化转型的主战场。针对加快推动数字赋能工业企业转型升级,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将重点做好哪些工作?        吴炎: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深入贯彻落实全省数字经济大会精神,聚焦聚力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按照“一手抓普及、一手抓提升”总体思路,系统搭建政策措施矩阵,有力有效助推全省工业企业提速转型升级。下一步,将着力做好以下4方面工作。        一是着力抓落实,构建数字化转型推进大格局。深入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标行动,全面开展转型路径优化、基础设施强化、服务供给深化“三化”专项行动,加快打造点上企业有标杆、线上行业有示范、面上区域有样板的一体化格局。持续优化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一套指标体系、一个待转企业库、一个服务商资源池、一套转型指南”4张清单和“辅导诊断、应用推广、年度评估”3个机制“七步走”工作体系,力争2024年全省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覆盖率达90%左右。        二是着力强支撑,打造工业互联网赋能大生态。全面筑牢数字化转型基础支撑,扎实推进“工赋山东”专项行动,加速工业园区、重点企业5G网络深度覆盖。优化工业互联网平台梯次培优机制,新培育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50家左右。深化“工赋百景”行动,聚焦行业转型需求,“揭榜挂帅”打造100个左右易复制推广的典型场景解决方案,“1+N”带动提升行业整体数字化水平。        三是着力优服务,建强中小企业智改数转大平台。聚焦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鼓励服务商探索“小快轻准”产品和解决方案“尝鲜”机制,定期发布“先免费试用再购买”服务清单,助力中小企业迈好转型“第一步”。扎实推进济南、青岛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建好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加快构建场景体验、供需对接、人才培训等一体化服务平台,全年汇聚优质服务商500家以上,服务中小企业突破1万家。        四是着力提素养,抓好企业数字化培训大课堂。突出数字化转型工业企业“一把手”工程,全面开展工业企业负责人数字化转型培训,聚焦尚未转型企业和处于转型关键期“两类企业负责人”,采取省市县三级联动、“线上课堂+线下培训”相结合的模式,针对性开展普及培训和提升培训,年内培训企业50万家次,力争实现规上和规下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培训全覆盖。
发布日期: 2024-03-12

山东数研院受邀参加“数字金融”专题培训并做产业大脑省级能力中心宣贯

  1月19日,由日照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财金控股集团主办的“数字金融”专题培训举办。山东数字经济专家咨询委员会产业发展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山东数字产业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安章受邀参会并做主题演讲。  培训会上,安章详细解读了省级“产业大脑”政策背景,对产业大脑省级能力中心服务平台和山东科融信综合服务平台进行重点推介,分享并讲解了供应链金融、普惠金融等数据资产运营模式和相关案例。同时建议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到精制茶加工、塑料制品等32个省级产业大脑的建设和运营。   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兴业银行、交通银行、民生银行、浦发银行、华夏银行、山东农商行、恒丰银行、青岛银行、日照银行、威海商业银行、临商银行、日照沪农商村镇银行、日照九银村镇银行、莒县农商银行、岚山农商银行、日照蓝海村镇银行、日照市金融机构金融业务负责人、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相关企业参加此次培训。  下一步,省数研院将充分发挥省级数字经济及大数据产业发展的高端咨询智库的优势,全面聚焦数字产业化及产业数字化的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加快推进山东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展,全面助力数字强省建设。
发布日期: 2024-03-12

山东省政府印发关于贯彻落实“四水四定”原则若干措施的通知

一、总体要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方位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和“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原则,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以实现水安全有效保障、水资源高效利用、水生态明显改善为目标,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到2025年,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得到有效落实,水资源管控体系基本建立;全省用水总量控制在241.1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比2020年下降16%;国家省级水网先导区建设任务基本完成,省级水网覆盖范围达到88%以上;重大产业布局和各类开发区(新区)规划水资源论证实现全覆盖;河湖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地下水超采治理全面完成。到2035年,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得到全面落实,形成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建成黄河流域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先行区;河湖生态系统质量与稳定性全面提升,水资源节约集约化利用水平全国领先。二、强化以水而定促发展(一)坚持以水定城。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把水资源作为城镇规划建设、区域资源开发、产业结构布局、重大项目选址和审批的重要依据,合理规划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结构,合理确定城市规模、土地利用和产业发展布局,强化城镇开发边界管控,推动城市群集约高效发展,防止城市“摊大饼”式无序扩张。(省自然资源厅、省水利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等配合)(二)坚持以水定地。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确定土地开发上限,对土地规划用途进行严格管制,土地利用规模和方式要适应区域水资源刚性约束。加强农业节水增效,坚持适水种植、量水生产,合理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促进农业布局结构规模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省自然资源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水利厅牵头)(三)坚持以水定人。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调控人口发展规模,在确保基本保障生活用水需求基础上,确定城乡各发展阶段的人口规模,以水法规调整人的用水行为,以水文化培育人的用水习惯。深化节水宣传教育,增强公众节水意识,践行《公民节约用水行为规范》,建设节水型社会。(省发展改革委、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水利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四)坚持以水定产。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优化产业发展,以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为手段,实现产业结构与水资源禀赋相协调、产业布局与水资源配置相适应、产业规模与供水能力相匹配。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逐步压缩高耗水行业的规模,扶持节水技术和产业发展,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工业园区集聚发展,鼓励企业循环高效用水,推进废水资源化利用。(省水利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三、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五)严格用水总量和强度约束。严守水资源可利用量“红线”,严格水资源管控目标约束“控制线”。鼓励在合理开发利用范围内通过工程建设、再生水回用、海水淡化、水权交易等方式增加可用水量,建立国家和省重点工程用水“一事一议”制度,在“红线”控制范围内由省政府统一决策实施。加快推进跨区域江河流域水量分配,明确区域农业、工业、生活、河道外生态环境等水资源利用边界线,严格水资源用途管制。禁止擅自改变水资源用途、挤占基本生态用水和农田灌溉合理用水。健全覆盖主要农作物、工业产品和生活服务业的用水定额体系。(省水利厅牵头)(六)严格河湖生态水量约束。合理确定河湖重要控制断面基本生态流量(水量、水位,下同)保障目标,健全河湖生态流量监测预警机制,强化河湖生态流量调度管理。至2025年生态流量管理措施全面落实,纳入生态流量保障重要名录的河流湖泊基本生态流量达标率达到90%以上。(省水利厅牵头)(七)严格地下水双控指标约束。从严制定地下水量、水位控制指标,实行双控管理。除应急取水等特殊情况外,对不满足地下水总量控制、地下水位控制要求的地区,要暂停审批新增取用地下水,限期开展区域地下水取水工程布局分析评估及优化调整,制定取用地下水压减方案,逐步削减地下水取水量,维持合理地下水位。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的地区要及时划为地下水超采区。(省水利厅牵头,省自然资源厅等配合)
发布日期: 2024-01-04

山东聘任15名同志为第四届山东省人民政府法律顾问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聘任第四届山东省人民政府法律顾问的通知鲁政字〔2023〕242号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为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深入推进依法行政,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行法律顾问制度和公职律师公司律师制度的意见〉的通知》《山东省人民政府法律顾问工作规则》有关规定,省政府决定聘任王锡锌等15名同志为第四届山东省人民政府法律顾问,名单如下:王锡锌北京大学法治与发展研究院莫纪宏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解志勇中国政法大学比较法学研究院吕红兵中华全国律师协会曹鎏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肖金明山东大学(威海)窦衍瑞山东政法学院耿国玉山东众成清泰(济南)律师事务所张巧良山东康桥律师事务所杨希勇山东三和德通律师事务所高明芹山东鸢都英合律师事务所李连祥山东国曜琴岛律师事务所马东宁山东求是和信律师事务所魏建坤山东道安律师事务所刘学信山东鑫士铭律师事务所第四届山东省人民政府法律顾问聘期3年,自2023年12月31日—2026年12月31日,有关权利义务按照相关制度规定由省司法厅代表省政府与受聘法律顾问签订聘用合同约定。山东省人民政府2023年12月31日来源:山东省人民政府网站
发布日期: 2024-01-04